媽祖廟走透透~金門縣媽祖廟(二)金湖鎮,列嶼鄉
金門縣峰上天后宮
地址:金門縣金湖鎮連庵里峰上6號
電話: 082-331625
明嘉靖十一年閩浙戰事頻傳,賦役繁重,沿海居民紛紛離鄉渡海,外出謀生,
時有部分泉州人定居浯洲峰上後,為感念渡海時船上奉祀的媽祖聖像之保佑,
乃倡議興建溫陵媽祖廟,於嘉靖四十年竣工慶成,奉祀大媽、二媽、三媽聖像。
清康熙二十三年靖海將軍施琅奏請敕封媽祖為天后,
峰上也改溫陵媽祖廟為「天后宮」。
之後金門經長期戰亂,原天后宮建物蕩然無存,遺址尚存。
民國七十一年,峰上居民倡議重建天后宮,得旅外鄉親熱烈響應,
於七十八年在原址動工重建。民國八十年峰上鄉老親臨湄洲祖廟朝聖,
恭請媽祖分靈至新建天后宮奉祀,
為本島增加一座自湄洲祖廟分靈而來的媽祖廟。
據戲台落成誌所載,峰上的地理被認為是「蜂穴」,故得其名。
明代嘉靖年間,閩浙戰事頻傳,沿海居民多有離鄉渡海定居於蜂上者,
因為深信船上所供奉的媽祖神像庇護他們安然渡海至此,
為感恩德,便興建了溫陵媽祖廟。
清康熙二十三年,施琅(靖海侯)以澎湖是受到媽祖的庇佑,
奏請朝廷加封媽祖為「護國庇民妙靈昭應仁慈天后」;
因此,峰上媽祖廟也將廟額改名為天后宮。
峰上天后宮媽祖神像,相傳來自海上漂來的三塊漂流木,
分別為峰上,下湖,溪邊三地居民拾得,峰上拾得為三媽,
但因為媽祖不願分隔三地,因此合祀於峰上天后宮,
相傳峰上所在處位於蜂穴之上,為祈求村落平安,
每年農曆三月二十三媽祖聖誕繞境後,
會在天后宮前舉行獨特祭蜂儀式.
金門縣欽月殿
地址:金門縣金湖鎮溪湖里復國墩
電話: 082-332478
復國墩原名蠔殼墩,蓋因此地係一濱海高地,早年堆滿海蠔殼而得名,
而這個蠔殼墩就是民國65年經過發掘考證的「復國墩貝塚遺址」。
居民歷代靠海維生,欽月殿奉池王爺為境主外,還有兩尊媽祖神像,
據說是早年奉祀於漁船上的守護神,之後才從船上奉迎建廟。
至於朱王爺的奉祀,據說是現任鄉老的曾祖父輩時代,
有一位來自後浦的相命先生告知復國墩鄉老,
如果該村要平息災禍疾病,必須恭請朱王爺蒞鄉坐鎮才可消災解厄,
於是塑朱王爺金身,果然諸事順遂,一切平安。
欽月殿,清嘉慶年間興建、民國三十八年毀於砲火、
民國五十年代原址興建、民國七十四年修護、民國九十三年重修。
民國五十年代,附近部隊常見白衣尊者行至廟址,
鄉民遂發動捐募,在原址興建。
金門縣順濟宮
地址:金門縣金湖鎮料羅里料羅
電話: 082-332588
根據金門縣誌記載「順濟宮」興建於明朝,是金門地區第一座媽祖廟。
民國七十二年(1983年)廟宇因年代久遠及戰爭之故毀損,
後由村民共同損款重修,並成立順濟宮重修委員會主持重修事宜。
順濟宮主祀媽祖(聖祖媽、大媽、二媽)、觀音、三太子、
千里眼及順風耳,由水仙王公及註生娘娘陪祀。
每年農歷三月二十三日為媽祖千秋日。
大殿內仍保有「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勒石」乙塊,
其內容為「勒石永禁嶼內外不許設立繪棚」。
宮內的結構為二進式宮廟建築加左護龍,捲棚屋脊垂直正殿最為特殊。
木構架抬樑式構造,裝飾風格古樸簡美。目前依然保存完整。
順濟宮位在金湖鎮料羅村旁濱海處,據縣志記載,該廟建於明初。
明永曆十五年(1661年)三月,鄭成功在順濟宮前拜過媽祖、
祭江完畢,率兵自料羅啟航,揮師東征,從鹿耳門進入,
克普羅民遮城,十二月荷人投降,鄭成功從荷蘭人手中收復台灣,
從此開創了漢人大舉移民墾荒、在台灣島開創的大業。
這座順濟宮的規模雖然不大,卻和這一段漢人開拓台灣的歷史,
寫下一段深厚的淵源。位在料羅海濱的順濟宮,
廟址所在相傳是金門南海岸四個風水靈穴之一的虎穴,
奉媽祖為境主,主祀關帝爺、觀世音菩薩、太子爺等,
近期在寺前增建花崗石造牌坊一座。
附近成立的媽祖公園,園內高大的媽祖石雕像,是湄洲祖廟致贈金門的紀念禮物。
ps:料羅媽祖順濟宮,已於2014年5月拆除重建
順濟宮原本有大媽,二媽,三媽三尊,早期倭寇來犯時,
大媽,二媽被偷請上船,三媽卻讓倭寇請不動,
倭寇不論怎麼擺放,都會讓舟楫有傾覆的危險,
最後只好放棄,於是料羅信眾又得以將三媽請回順濟宮,
被偷請走的媽祖,一在日本橫濱,一在日本長崎,
留在順濟宮的媽祖,曾在明代鄭成功收台,
及清代施琅收台時,發揮不可思議的力量.
金門縣慈鑾宮
金門縣金湖鎮新湖里新湖漁港123之2號
電話: 082-333627(料羅碼頭漁港內)
媽祖是金門漁會組建委會,在民國八十三年前往南方澳,
禱蒙湄洲媽祖俯允分靈,遂恭迎金身以崇祀綏鎮。
「大海茫茫未有涯,扁舟飄浪實堪嗟。我今指示平安路,路在心中汝自諧。」
「行舟賴識賴神明,椗舵常教要小心;莫到急流方著力,閒中打點免災侵。」
這兩首詩,都是「慈鑾宮」媽祖廟指點平安,啟示防災的籤詩;
慈鑾宮是由漁民籌建於新湖漁港。金門縣目前有一百多艘漁船,
有三十多艘停泊於新湖漁港;金門區漁會的會址也設在新湖漁港
。農曆三月二十三日是媽祖生,昨天(三月二十一日)和今天(三月二十二日),
慈鑾宮舉辦廟會以酬神;漁會的家政班還舉辦了美食品嚐會,把鯊魚炸、
蚵仔煎、紅豆湯圓、紫米鹹飯……秀出來饗客。
今天將會有鎮方的儀式,但按例只鎮東方一方。在汪洋的大海上,
人與船都渺小如浮漚,但因為有媽祖信仰,
漁民乃得以勇敢地驚濤駭浪中討生活。
除了「一指可數」的例外,
新湖漁港乃至金門縣的每一艘漁船上的「大公厝仔」(駕駛艙),
大部分都奉有媽祖。兩岸三通之前,
曾有多艘台灣漁船由宜蘭南方澳直航湄洲,請出了一百多尊媽祖;
後來,新湖漁港為了籌建媽祖廟,先到南方澳禱求湄洲媽祖俯允分靈,
於是由漁界樂捐四百五十萬元新臺幣,興建了慈鑾宮。
去年(2013年),金門區漁會又爭取福建省政府補助四百萬元,
在大陸僱工雕刻了一尊六公尺高的媽祖聖像,矗立於慈鑾宮前,
俯瞰南疆,成為金門南海岸的新地標。如今,慈鑾宮以及周遭環境,
已經被建設為信仰與遊憩共構的濱海公園;
宮前還有以金露花栽成的四個很有氣派的綠籬大字—
「天上聖母」及兩個「卍」(萬)字符號。
慈鑾宮外的海邊有三座類似翟山坑道及九宮坑道的小艇坑道;
據慈鑾宮主任委員陳水義及總幹事蔡智明所述,
今年三月,台北三峽城隍會曾組團到金門詢訪有一處三座海門的媽祖廟,
結果找到了慈鑾宮,並在宮前「觀童乩」;
對方表示,他們是根據神諭來此朝聖,以往不知有慈鑾宮。
金門縣上庫天后宮
地址:金門縣烈嶼鄉上岐村上庫25號
(吳秀才老厝隔壁)082-363401
上庫天后宮相傳始建於明代,主祀境主天上聖母,
主奉李府水仙王、張府厲王爺、廠官爺和大士爺。
在民國八十五年保生大帝廟未重建之前,廟內天上聖母保生大帝同祀。
在前清時期,從上庫、上林到下林一帶是大片鹽場,
來自福建內地的船隻在廟前泊靠販運食鹽,運銷內地,
為上庫帶來不少財富,天后宮也為因應船泊之航行而建。
金門縣后頭麟護宮
地址:金門縣烈嶼鄉黃埔村后頭15-1號
電話: 082-363483
后頭方姓的先祖係從同安護頭社遷入烈嶼定居,早期也取社名護頭,
又因位在烈嶼島之北側,習以後面相稱,故漸以後頭取代。
而麟護宮之名,蓋因村後有烈嶼主峰麒麟山,故取廟名謂有麟山護佑之意。
麟護宮創建於清乾隆年間,廟內主奉的境主媽祖,
是從羅厝的西湖古廟分爐而來,由於歲月侵移,
復加風雨砲火交相傷殘,曾於民國六十八年重修一次,
復於民國八十九年再次重建落成今貌。
金門縣羅厝西湖古廟
地址:金門縣烈嶼鄉林湖村羅厝35號
電話: 082-362234
烈嶼雖是小島,但由於地理位置特殊,明清之際曾風光一時,
當時連遠從福州、上海、湄洲和台灣來的船隻,都會在此泊靠。
某次有一艘來自杭州的船在羅厝避風泊靠後,
船上供奉的媽祖神像表示願留此地享民間香火。
這尊神像從船上奉迎下船之初,暫奉於海濱,到羅厝成社建廟後,
再奉媽祖於廟中,因取廟名曰「西湖古廟」。
羅厝一度被改名四維,後再度改回原名,
西湖古廟的媽祖曾分爐後頭,
廟中保存的一塊「爐分麟護」匾就在表明此事。
屏東縣媽祖廟全部介紹完畢,如有疏漏或錯誤的地方,
煩請諸位大德留言告知,我會趕緊補上或更正,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