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祖廟走透透~新竹縣媽祖廟
新竹縣竹北市天后宮
地址:新竹縣竹北市仁德街50號
電話:03-5553063
竹北天后宮奉祀主神 天上聖母(媽祖)為全臺唯一泥塑金身,
宮址舊稱豆仔埔,亦即今之竹北里、竹仁里與竹義里一帶地區,
該地名稱之由來,源於此地聚落位於新庄子圳上游,引水不易,
而過去荒埔地經開墾後,僅能種植豆類,因此稱為「豆仔埔」。
由於耕作不易,居民務漁者甚眾,渡海來台之初,
先民奉請居家航海之守護神-媽祖香火,以祈求平安,護境佑民。
當時清廷海禁嚴厲管制,不論偷渡或合法移民,均無法攜眷前來,
以至人心至為浮動,所幸媽祖慈威顯赫,神庥廣被,先民之精神信仰皆賴以所託。
百餘年來,每逢元宵佳節,信眾均覓地搭棚啟建平安祈福三獻法會,
以感念媽祖聖恩,此一宗教活動延續至今,蔚為天后宮之特色
新竹縣竹北市廣聖宮
新竹縣穹林鄉五和宮
地址:新竹縣芎林鄉富林路一段138巷23弄19號
電話: 03-5931730
五和宮興建於嘉慶元年(西元1796年),主祀天上聖母,
至今已有兩百餘年的歷史!
五和宮現址於芎林鄉五龍村富林路一段138巷23弄19號,
因為是鹿寮坑、山豬湖、大肚、橫山與沙坑等五大庄的唯一守護神,
故因而名之為「五和宮」。
日治時代,五和宮曾因年久失修,復為日人所迫,一度遷至民宅供奉,
及至民國三十六年,地方仕紳邱阿良等領導改建,並重新恭迎聖駕回宮。
七十八年,地方信士,復感於改建之後又歷四十餘寒暑,乃決議拆除重建,
並公推賴遠章為重建委員會主任委員。
同年十一月,新廟落成,雕龍畫棟,富麗堂皇,
為五龍地區最宏偉之廟宇。
其主要宗教儀式活動日期為每年農曆一月十五日及國曆十月十日。
新竹縣湖口鄉顯聖宮
顯聖宮的緣起相當傳奇,據傳多年之前,
湖口市街仍多為農田及溜池地,其中黃仁棟一塊溜池,
原本做為貯水灌田之用,但無論如何貯水常常沒法貯滿,
且夜裡常有「神光」出現。
直至民國四十二年(西元1953年),愛勢村計畫擴大街路,
於是將該溜池整平。不料挖到坡壆尾時,
卻在泥壆中發現一座高僅七寸的媽祖神像。
雖村民當時堅信是聖母顯靈,但苦無經費建廟,
直到民國四十三年(西元1954年)才由現宮地地主黃仁棟先生供地建廟,
翌年完成廟宇,定名「溪南湖口顯聖宮」。
民國六十四年(西元1975年)改建後堂,
於民國六十七年(西元1978年)完工。
民國六十八 年(西元1979年)再決議改建前堂,
民國七十三年(西元1984年)完工。
新竹內天后宮
地址:新竹市興南里4鄰西門街184號
電話:03 524 4909
新竹內天后宮又稱為內媽祖廟,奉祀天上聖母,原建於清乾隆13年。
乾隆年間興建的長和宮、城隍廟、西門內天后 宮,
在當時不僅是信仰的重心,更是人群聚集之處,市集交易興盛之地。
但日據時期的中日戰爭爆發後,日本實施皇民化運動,遭到拆除命運,
民國35年於現址將 日本和尚廟重建為今風貌。
內天后宮在日據時期遭拆除,神祇安置於外天后宮,
昔日內天后宮之原址即被人據為攤販,後更建成住家,舊跡不存。
另外還有一種說法是,日據末年,盟軍炸毀位於中央里之內天后宮,
神像由香山客家人保管,民國35年由香山客家人改建至現址。
廟宇因建竹塹城西門內,故稱內天后宮,有別於北門城牆外的「外天后宮」,
是為新竹市內香火鼎盛的廟宇之一。
新竹市內湖龍正宮
新竹市天后宮
地址:新竹市三民里10鄰中華路二段52號 (7-11隔壁)
電話:03-5322666
新竹市奉天宮
新竹市長和宮
地址:新竹市長和里1鄰北門街135號
電話:035267510
長和宮的興建肇始於1742年,
當時竹塹市街發展起來,許多郊商便在長和宮為議事地點,
所以取名長和宮是有船頭行長久合作,和平共處的意思。
長和宮供奉的媽祖神像,不僅是270多年前從湄洲來臺,
頭上所鑲頭髮,相傳即為媽祖遺世的真跡。
長和宮為桃竹苗等地區最為悠久的媽祖廟、也是內政部三級古蹟,
廟內主祀天上聖母,為清乾隆七年時竹塹水郊會與福建莆田萬梅堂禪師林義濤供奉,
由湄洲祖廟迎請至竹塹長和宮。 此媽祖神像特別之處在於「軟身神像」,
即關節四肢可以活動,與戴有「真人頭髮」,
史載媽祖林默於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仙逝,得年二十八歲。
當前由湄洲祖廟一直保存著林默娘升天成仙後所遺留的一束頭髮,肉身則火化,
後來為了信眾分靈需要而分成三份,而分別製作成三尊軟身神像。
據宮中史料記載,3尊神像中1尊「大媽」留在湄洲祖廟朝天閣正殿,
惜已於文化大革命期間被毀;
第2尊「二媽」流向南洋,不知去向;
第3尊「三媽」則為今日新竹市長和宮的軟身真髮媽祖,
所以長和宮所祭祀的媽祖又稱「湄洲祖廟正三媽」。
當時媽祖來臺時所坐的神轎、香條板等文物,現都保存在長和宮中。
新竹市香山天后宮
香山天后宮建於明永曆十五年(西元1661年),
那時香山港近大陸,停泊船隻繁多,行郊林立,
因此居民集資建立媽祖廟,供奉聖母神像,
1683年來往大陸台灣的商旅從湄洲天后宮迎來神像與大銅鐘置於天后宮中,
1876年秀才林秀春及蔡福益等聯合地方信士捐資重建天后宮,
並且由郊戶金長和敬獻「靈昭海國」匾額。
日治時期,廟宇被日本人充當香山警察分署,
大正11年由眾人集資重修廟體,翌年竣工,
外貌大致與現在所見天后宮相仿,昭和13年(西元1938年),
媽祖神像遭日本人收管焚毀,大銅鐘被徵收。
民國三十五年,原本寄奉在長和宮的湄州軟身粉面媽祖,
移駕安奉到香山天后宮,並且新塑鎮殿媽祖神像和千里眼、順風耳,
並建左翼護室,民國六十八年幼再度整修,民國八十一年進行全殿彩繪,
由林彭傳承包重新施作,並且再民國九十三年公告為歷史建築。
民間傳說曾有太子搭乘的小船,從南洋漂流到香山港,
聖駕登陸香山,宿於香山媽祖宮,
竹塹知縣得知城隍爺託夢指點,而來此地恭迎太子。
新竹市鳳和宮
住址:新竹市浸水街191巷54號
電話:03-530-0136
新竹縣新埔鎮與天宮
與天宮於明治四十三年(西元1910年,民國前1年),
由嘉義北港朝天宮遷移至新竹縣新埔鎮,
明治四十四年(西元1911年),地方仕紳合資塑像並購得現址作為神像暫棲之所,
大正元年(西元1912年),當地鄉民信眾籌資建廟,
至大正三年(西元1914年)竣工,廟之規模始具;
新竹縣新豐鄉慈明宮
新竹縣內共十三處天上聖母宮廟,如有遺漏或錯誤的地方,
懇請大德留言告知,我會趕緊補上或更正,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