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市媽祖廟(一):七股區,北區,安南區,新營區,將軍區,安平區,南區
台南市七股區中寮天后宮
地址:臺南市七股區中寮村8鄰中寮64-2號
百歲以降,村民古受聖母之德澤,而未克興建專祠奉祀,
清同治年間頂山仔部分居民首先入墾中寮(今七股鹽山所在地),
起初僅有二十幾戶,並恭迎頂山仔天上聖母隨行庇祐,
另有民間美傳中寮天后宮與茅港尾天后宮媽祖為同胞姐妹。
臺南市七股區後港天后宮
地址:臺南市七股區後港村6鄰港東58號
電話: 06-7944155
臺南市七股區祐王宮
地址:臺南市七股區大潭村13鄰台潭138號
電話: 06-7946357
臺南市七股區聖護宮
地址:臺南市七股區十份村2鄰24-8號
電話: 06-7880746
清道光三年(1823)七月,台灣南部風雨大作,
鹿耳門內海沙驟長,陸埔浮現。是時有黃、張兩姓五戶人家斬茅為社,
墾殖於新生之地,捕漁於內海之畔;
胼手胝足建立家園,是為本庄創村始祖,習稱「五塊寮」。
咸豐九年(1859)夏末,國賽港外海大風驟起,海面覆船無數。
唯湄洲嶼海汕村人氏之商船,於船值傾覆危急之際,
隨船奉祀媽祖立即展顯海上守護神靈,
降船員身上指示:「斬桅棄錨命可保。」
經遵諭示而行,船隻遂溯風靠岸於南平額汕之淺灘。
先時眾船員為求生,乃盡棄所有財物,
唯仍不忘扶起救命媽祖金身,投奔本庄黃仕之家,
獲解凍餒饑寒之危。盤桓數日後,船員欲返鄉時,
乃將媽祖神像留贈,以報搭救照顧之恩。
近百年來,該庄在媽祖庇佑下,漁農兩利,人丁興旺;
遂吸引外村族民移居,陸續有新吉庄、金德芳、
九塊厝等部落集結,庄頭因而日愈壯大繁榮。
全村民眾共沾媽祖聖恩,然因尚無廟宇供奉,
遂採「卜爐主」方式,形成一個祭祀圈。
後由於爭請媽祖金身者眾,媽祖遂降駕指示至六甲赤山嚴,
分香觀世音菩薩回村供仰參拜,而佛祖亦大顯神威,
無論是信徒大小病痛,颱風大水侵襲;甚至是戰火砲擊,
均賴其霑被,而庇佑全村民眾生命財產平安,
眾信徒無不額手稱慶。
民國五十二年四月,全村人口達千餘人,經濟能力遂漸寬裕,
眾村民為感念媽祖神恩浩蕩而苦無祭拜駐蹕之所,乃倡議建廟。
推舉黃清和、黃江立、黃降、黃旺根、杜南、杜粗、
黃清等董事負責籌劃,經籌募款項鳩工購料同步進行,
工程順利於夏六月興建完竣。
民國七十一年夏初,廟歷年久失修,村民集會提重建之議,
未料異議突起,信徒中或有拆該廟合併於他廟之議。
後經媽祖顯靈降駕指示於原地重建即可,
同時下詔命名曰:「聖護宮。」於是恭推黃旺根為重建主任委員,
隨即率執事委員奔波探訪鄰近各新建廟宇,
力求符合在有限財力又深具宏觀之建廟藍圖。
並即由諸委員分頭延請信徒隨意捐款,所募款項恰合工程決標價格,
非但廠商可有些微利潤,而信徒亦不致負擔過重。
事後眾人恍然驚嘆:原來此「三贏之局」乃媽祖早有安排,
真靈感大興也。
建廟初期工程在諸委員辛勤監工下,未滿一年即順利完工,
並擇定於民國七十二年六月十二日舉行安座大典。
而周邊美化之後期工程,在委員會努力奔走下,
爭取經費先後增建花園、涼亭、圍牆、三川門牌樓等,
使全廟建築規模頗具宏觀之象。
全村民眾信仰凝聚無比信心,媽祖香火因之復聖。
臺南市七股區龍德宮
地址:臺南市七股區三股村3鄰三股38號
電話: 06-7880800
三股庄廟龍德宮,
光緒六年(1880)三股居民黃界由北港朝天宮分靈而來。
昭和元年 (1926)建立的公厝,
在昭和九年(1923)的洪水中流失。
昭和二十年(1945)居民拆除戰時的防火路舊材,
興建龍德堂。
民國五十二年(1963) 重建。
目前以跳鼓陣參與西港仔香與土城仔香。
臺南市北區文靈宮
地址:臺南市北區文賢路1122巷159號
紅目寮沿革紅目寮(舊部落名稱)位於古臺江內海北岸濱海之地,
與番婆寮(荷蘭人據臺時期眷屬住居地)比鄰,
南臨臺江內海北濱海之地,北面親近鹽水溪,
處古臺南府城北門外燕潭所滙出形成文元溪之河口沖積區域。
為當時荷據時期行政官署派駐兵力保護眷屬駐紮地,
紅目寮(舊部落名稱)日治時期易名為文元寮,
光復後重編為文元里至今。
現今對於紅目寮(舊部落名稱)名稱有幾種說法,
其一為當時部落人口數不多,其境內多生有紅目樹,
要指引該地時常直接用該樹來指引目標,久而久之遂變成地名,
其二為當時環境衛生不好,住居民常患砂眼疾,
致眼睛泛紅別地人就以紅目仔稱之,
其三為當時荷據時期,最高行政官署派駐兵力保護眷屬之駐紮地,
其北歐民族多半紅眼遂稱紅目仔。
該地方名稱經筆者多方考據訪查多位地方耆老士紳,
並無統一說法,其真正名稱有待日後文獻出土印證。
文靈宮為紅目寮信仰中心,主祀天上聖母,
早期是由吳、楊兩家發起,並往北港朝天宮迎請香火雕刻金身,
每年卜選爐主輪請供奉,遂每年都會前往北港朝天宮進香,
合祀神明李府千歲,則是有人擬將王爺神像拋棄,
王姓里民敬神至虔,用13尾鰱魚苗交換回家安奉,
後來王姓里民家因李府王爺之安奉,自此家業興旺,
附近民眾聞風而至香客往來參香絡繹不絕,
王姓里民為感神恩將李府王爺神尊捐獻公厝,
以彰顯李府王爺之神威,當初將王爺神尊換魚苗的人得知後懊悔不已,
紅目寮境民遂流傳一句話,『弟子真不該,王爺換魚哉』,
後來每年都會前往北門南鯤身代天府進香。
觀音佛祖則是向府城柱仔行分香塑造,大正十年(1921),
境民為感神恩,共同發起里民群策群力在現址建立公厝,
將全部神像安奉其內,並兼里民私塾學堂之用。
台南市北區糖安宮
地址:台南市北區公園南路152巷22-1號
電話:06-2265853
清朝將台灣割據日本以前,此地出現一位在會上行俠仗義、
打抱不凡的人物,專在崁仔腳及糖宮內一帶活動,
乃台灣南部須許中營村人士,姓鄭諱阿相,為人慷慨重情義,
當時無論大小事情或角頭糾紛都請他出面排解、管轄四方、
化外散民,迄他百年壽終,其靈光仍鎮守該處,為主統的轄區,
靈氣庇祐地方上士、農、工、商發達平安,
尤其失竊事件前來請示,萬分靈驗可說有求必應。
爾後地方人士善信大德有感念神威顯赫,集資蓋小祠奉祀,
清末至日據時代多經翻修,至民國四十三年地方人士由土城「聖母廟」,
即現在正統鹿耳聖母廟,乞媽祖香火神令到「糖安宮」同境另搭壇奉祀,
當時聖母英靈查察,鄭阿相英靈確有護境佑民之功。
台灣光復後,萬物復興之秋,蒙天上聖母慈恩,向上天叩奏,
舉薦鄭阿相英靈護境佑民功行圓滿等陳情,承蒙玉旨特封為「鎮山元帥」,
鎮守糖安宮為主神,因此廟名為「鎮山元帥廟」。
臺南市北區泰明宮
地址:臺南市北區大武街205巷12號
電話: 06-2514346
臺南市北區朝南宮
地址:臺南市北區開元路63巷18弄5號
朝南宮於民國四十年由創辦人史豫先生創立,
原址位於台南市青路東雲紡識旁胡大樹之故宅,
該宅坐北朝南,故名朝南宮。
民國四十九年遷拸至開元路現址,起初之規模也是民宅型式,
及至民國六十四始打地基創建廟宇結構,
民國七十二年彩繪,以至於今。
朝南宮創辦人史豫先生,祖籍福建泉州,
世居台南,因個人信仰之故,
至北港朝天宮迎奉媽祖神像,其後來膜拜者日多,
乃由個人信仰發展為公眾之信仰,並辦理寺廟登記。
基本上,朝南宮屬於近代版的「由民家供改建成廟」之例子,
時代已晚,本市各地區之「廟境」劃分已成飽和,
故從青年路遷到開元路來,希望能拓展出一片天地,
而本廟媽祖每年至北港朝天宮進香回來後,
皆有遶境活動,遶境範圍為聖安里。
台南市鹿耳門聖母廟
地址:台南市安南區城北路245巷160號
電話:06 257 7547
正統鹿耳門聖母廟,位於臺灣西南沿海、占臺江西緣北線(汕)尾嶼北邊的鹿耳門嶼上。
十二世紀末葉早已隨著漁民的東來而駕臨鹿耳門嶼;最遲於十七世紀初葉,
棲居北線尾與鹿耳門嶼的海商漁夫已築有草廟奉祀。
時廟凡三落:前殿奉祀水仙尊王中殿主祀天上聖母,後殿供奉佛祖。
此即鹿耳門聖母廟之創建,其所奉祀的天上聖母一座三尊,信徒尊稱曰『鹿耳門媽』。
明永曆十五年(一六六一),延平郡王鄭成功來台驅荷,進取臺灣以作抗清復明之基地。
鄭王座艦行抵鹿耳門外時已潮退水淺,無法進港。鄭王命設香案,冠帶禱告,
祈求皇天列祖賜助潮水;並乘後潮之際,下小船由鹿耳門嶼登岸踏勘營地,
蓦見聖母廟,乃入內焚香默禱,祈求鹿耳門媽顯靈庇佑。
鄭王返艦後不久,潮水果然較平時加漲,鄭軍四百戰艦遂得魚貫渡過天險鹿耳門港道,
駛入台江,殲滅荷方水陸兩軍,大獲全勝,奠定驅荷開台之基礎。
明永曆十六年(一六六二)春,荷人投降離臺後,鄭王開臺大業底定,
為答『鹿耳門媽』顯靈相助之恩,
乃大興土木重建神廟於登陸處(位於鹿耳門嶼西北隅濱台灣海峽)。
廟分二殿,坐東向西,門迎海口;旁設砲臺,設官把守;
並增祀隨艦護軍之三尊聖母神像〔信徒稱曰「國姓媽」〕,
贈珍寶、立旗杆,春秋二祭:視為明鄭官建之鹿耳門聖母廟。
康熙末年修的《臺灣縣志》記其事云:在鹿耳門媽祖廟,康熙五十八年,
各官捐俸重建鹿耳門聖母廟,其廟址位於鹿耳門嶼與北線尾嶼接壤處〔今鹿耳門溪下游北畔〕。
其廟凡二殿,前殿祀媽祖,後殿祀觀音,各覆以亭;
兩旁建僧舍六間,僧人居之,以奉香火:是為清領時期官建之鹿耳門聖母廟。
神殿坐海向山,四周環海,南有七星﹝七個鯤鯓﹞護穴,
北有鉤月〔青草崙〕高照,四面浪濤澎湃,彷如羅漢侍奉;
鹿耳門媽端坐蓮花之地,日觀萬山聳翠,夜覽千舟魚燈。
清雍正乾隆年間,鹿耳門商民雲集、香客如潮,聖母廟香火鼎盛,冠甲全臺。
明朝永曆十六年〈公元一六六年〉秋九月大興土木,廟名「保安宮」,
最初奉祀天上聖母,推算清同治年間,廟宇被洪水沖毀,廟毀之後,
在土城海岸拾獲五府王爺神像,日據時代,大正二年,由莊民發動重建廟宇。
大正十年廟宇落成,從台南市海安宮、水仙宮,迎回寄普的「天上聖母」,
與五府王爺共祀廟內。廟凡二殿,前殿祀五王,後殿祀媽祖與佛祖。
民國49年5月,原「保安宮」申請更改廟名為「正統鹿耳門聖母廟」,延用至今。
臺南是臺灣的發源地,臺南歷史要從鹿耳門嶼說起,
臺南正統鹿耳門聖母廟緣起於十六世紀前,因奉祀鹿耳門媽祖而興建。
明永曆十五年(1661年)鹿耳門媽顯靈助漲潮水以利鄭成功大軍入臺降服荷軍。
次年荷人投降,鄭王為酬謝鹿耳門媽而重建神廟,並增祀隨艦護軍之文、武館媽及國聖媽。
此時鹿耳門嶼漸成為臺灣門戶,躍為軍商重鎮,鹿耳門媽的地位益形崇高且神威顯赫,屢顯聖跡。
道光十一年(1831年)七月,曾文溪氾濫,聖母廟遭洪水沖毀,
鹿耳門媽等神尊於是寄祀三郊海安宮。
迨至民國七年(1918年)二建聖母廟落成安座,並將寄祀海安宮之鹿耳門媽等七十餘神尊迎回奉祀。
民國六十四年(1975年)因香火鼎盛,二建之聖母廟無法應付絡繹前來朝拜香客之迴旋,
經請示鹿耳門媽旨意後三建聖母廟並為明紹延境古鹿耳門媽之香煙,
正名「正統鹿耳門聖母廟」,
為台灣唯一奉祀有八百年以上歷史鹿耳門媽金身及建築面積第一大規模之媽祖廟。
日、大正二年(1913年),
泉州富美宮流放一艘五府千歲王船途經險惡黑水溝(臺灣海峽)停靠土城沿海,
經媽祖靈示為邀請來護佑萬民,於是土城民眾迎回築一王宮奉祀,
大正五年時前往迎回因古聖母廟受洪患臨時寄祀三郊鎮港海安宮之鹿耳門媽等七十餘尊神像;
大正七年二建神廟落成,名為保安宮,直到民國四十九年才更名為《鹿耳門聖母廟》。
歷經多次維修重建,在媽祖神威庇佑下,三建神廟於民國七十年落成。
現今廟宇共分為五王殿、媽祖殿、佛祖殿、大士殿、天公殿等,仿紫金城宮殿式的北方建築,
占地二萬餘坪,每年大年初一起舉辦新春嘉年華系列活動,
大年過後第二個禮拜六為高空煙火秀、炸蜂炮、迓春牛遊行等活動,
人潮絡繹不絕,每年皆湧入卅萬人以上,農曆三月廿三日鹿耳門媽壽誕舉行白米捐獻濟貧,
虱目魚料理免費品嚐,月老祈緣已促成二萬餘對新人,
每逢丑、辰、未、戌年舉行的三年一科已列為市定文化資產的土城香醮,
廟方附設福德錢、文物館、文創館、香客大樓,在在兼顧文化、觀光、美食、
休閒、慈善,使得《正統鹿耳門聖母廟》成為臺南地區的著名首屈一指的觀光廟宇。
明永曆十六年(一六六二)春,荷人投降離臺後,
鄭王開臺大業底定,為答『鹿耳門媽』顯靈相助之恩,
乃大興土木重建神廟於登陸處(位於鹿耳門嶼西北隅濱台灣海峽)。
廟分二殿,坐東向西,門迎海口;旁設砲臺,設官把守;
並增祀隨艦護軍之三尊聖母神像〔信徒稱曰「國信媽」〕,
贈珍寶、立旗杆,春秋二祭:視為明鄭官建之鹿耳門聖母廟。
康熙末年修的《臺灣縣志》記其事云:在鹿耳門媽祖廟,康熙五十八年,
各官捐俸重建鹿耳門聖母廟,其廟址位於鹿耳門嶼與北線尾嶼接壤處
〔今鹿耳門溪下游北畔〕。其廟凡二殿,前殿祀媽祖,
後殿祀觀音,各覆以亭;兩旁建僧舍六間,僧人居之,以奉香火:
是為清代官建之鹿耳門聖母廟。
神殿坐海向山,四周環海,南有七星﹝七個鯤鯓﹞護穴,
北有鉤月〔青草崙〕高照,四面浪濤澎湃,彷如羅漢侍奉;
鹿耳門媽端坐蓮花之地,日觀萬山聳翠,夜覽千舟魚燈。清
代雍乾年間,鹿耳門商民雲集、香客如潮,聖母廟香火鼎盛,冠甲全臺。
清道光十一年(一八三一)七月的大風雨,曾文溪大水氾濫,
下游支流改道,經鹿耳門聖母廟與鹿耳門港道間向西出海。
時聖母廟遭洪水浸蝕,廟基傾圯、廟壁龜裂。
三郊公局與鹿耳門村信眾護廟情殷,乃立『箕水豹』神碑於廟埕,
藉以鎮水,並舉行祭溪:又決議將神尊疏遷寄奉於三郊所屬的鎮港海安宮,
此即鹿耳門聖母廟史上的『海安宮寄佛』。
咸豐、同治間,三郊公局與文武官員、郊商等集資,擬重興聖母廟。
同治年間,鹿耳門又屢遭洪患;同治十三年〔一八七四年〕七月,聖母廟與文館、
武館同遭洪水沖毀。鹿耳門媽於是寄祀於海安宮長達八十餘年,
其間,「鹿耳門普渡」原由三郊公局三益堂於府城舉辦,
迄日治初期三郊被迫改組後,
乃委由三交所屬的台郡水仙宮與五條港境眾承辦,是謂「水仙宮寄普」:
其祭典盛大隆重,蔚為府城第一大宗教、民俗活動,
因有「鹿耳門寄普」之諺語。
大正三年(一九一四),土城仔與青草崙二莊八角頭老大(長老)發起建廟。
地方信眾自聖母廟遺址挖撈古廟建材,於土城仔莊之中心
(今土城城西街、城北路、安中路交會處)築建廟宇。
大正五年(一九一六)安座,大正七年(一九一八)落成。
廟坐北朝南,凡二殿,前殿奉祀五府王爺與王船,
後殿奉祀自海安宮迎回之鹿耳門媽、佛祖暨聖母廟所有七十餘座神尊。
時廟名『保安宮』(取祈求神明保境安民之意),
後以廟係主祀鹿耳門媽,為明紹承三郊所管理護持之古廟香禮,
並求名實相符,乃於民國四十九年(一九六0)五月,
正式正名曰『鹿耳門聖母廟』。
迨至民國七十年三建聖母廟落成安座,並正名為「正統鹿耳門聖母廟」,
廟殿建坪二萬餘坪,仿北京紫禁城宮殿式建築,
三落五殿,神殿巍峨,冠甲遠東。
台南市鹿耳門天后宮
地址:台南市南區顯草街3段1巷236號
國姓爺收復台灣,有感於媽祖的冥默福應,才能一步步克敵致勝,
於是按福建人尊奉媽祖神靈風俗,
當日就在最初登岸處北汕尾嶼搭建媽祖廟供軍民膜拜,
將隨艦的媽祖神尊請奉於此鎮駐,此即「鹿耳門天后宮」的前身,
此地因有「媽祖宮」廟,聚落稱「媽祖宮」庄。
歲月迢遞,滄海變幻,在國姓爺驅荷復台23年 後,
安平大港因泥沙淤積而無法通航,鹿耳門順勢而起,
不僅成為防堵敵軍入侵的軍事要地,也是舟楫幅軸的熱鬧商港,
往返臺海兩地的舟船絡繹不絕,商旅雲集, 市況繁華。
坐落於北汕尾嶼的天后宮,自然而然成為過往旅人謁拜祈求的聖殿,
媽祖登龕俯聽信徒所求所願,慈悲施化,
德澤廣被四方,信眾蒙恩頌傳,聖名傳遍全台。
西元1719年(清•康熙58年),朝廷百官集資擴建天后宮,
廟堂左右增建了文武二館,供往來旅客、官商住宿及候船知所。
擴建後的廟殿共有前、中、後三 進,規模可觀,
縱橫各達七十大步,而且廣開一百二十個大小門戶,
俗稱「三落百二門」,廟前還有三株茂密參天的老榕樹,
與媽祖神威聖德相互輝映。
當時天后宮人潮熙來攘往,香火鼎盛的情況,
直至今日仍讓世代生長於此地的地方耆宿引以為傲。
舊時因為安平、鹿耳門的航運之利,
而帶動三郊(南郊、北郊及港郊)的興起,此三個公會執掌鹽、
糖、布及南北大宗物資之買賣,擁有龐大的土地及財富,
鹿耳門天后宮時屬三郊管理六大廟之一,
其管理及維持均仰賴三郊出面。
西元 1823年(道光3年)一場大洪水,使曾文溪突然改道南流,
洪水挾帶大量泥沙,嚴重淤塞了台江內海,
鹿耳門一夕之間成為無法通行的廢港,舟楫商旅止步,
時稱台灣八景之一的「鹿耳連帆」,舟船連天的風光歲月就此一去不返。
鹿耳門天后宮的香火從此寥落。
在洪水之後的48年,西元1871年(同治10年),
山洪暴發再度危及天后宮。當時廟祝林贊眼見天后宮坍塌在即,
立即會同庄民林硯、林白等人,在千鈞一髮之際,
搶入廟殿中救出媽祖神尊,而廟殿則在瞬間遭洪水沖毀,片瓦不存。
此後,媽祖神尊每年輪流供奉於爐主廳堂,直至1946年(民國35年),
經庄民決議鳩資重建,並擇定於原廟址偏南八百公尺處,重建廟堂奉祀。
如此又經31年,西元1977年(民國66年),斥資新台幣二億餘元,
重新擴建成今日所見巍峨之廟貌。近年來,又聘請專家學者,
共同規劃設計「鹿耳門公館」之歷史性建築,
並於西元2002年(民國91年)農曆3月23日媽祖聖誕佳辰開幕啟用,
所有贊助興建公館之善信大德在場見證此一歷史性時刻。
重興鹿耳門天后宮碑記西元1980年(民國69年)12月26日下午4時,
台南市政府基層建設疏浚鹿耳門溪,
在古天后宮遺址處挖出本「重興天后宮碑記」石碑。
本碑落款缺日期,據考古天后宮重建為咸豐5年(1850年)左右,
文中所示此廟重興乃官民合力所建,道光以降,曾文溪歷經數次改道,
台江陸浮成埔,三郊勢興墾殖本區,安南區各地因而漸次成為聚落、成寮、成庄。
古天后宮建有文、武、賓三館,是明鄭之政治、經濟、文化、宗教中心之一,
此碑是「文字碑」,是一副碑,推測應有「圖記碑」未出土。
(註:「艮」應為「銀」之意)
轉載自:鹿耳門天后宮
臺南市安南區慈雲宮
地址:臺南市安南區安中路一段189巷85弄3號之1
電話: 06-2568089
臺南市安南區萬安宮
地址:臺南市安南區安興街181巷63弄6號
電話: 06-2873675
安南區萬安宮創建於清順治十八年(1661),
溯自蚵殼港延續當時分為五角頭其蚵殼港部落為四角頭,
公塭仔部落即為一角頭,
每三年一香科參加西港二十四庄繞境進香,
且自食其力組成一隊蜈蚣陣參與慶典遊行活動,
迨至蚵殼港被洪水沖失,村庄成為水鄉澤國,滄海桑田,
村民一無所有四散逃難,水災浩劫過後,
幸存之村民於該地再度浮覆之後陸續回歸故土後搭寮居住
(現稱為溪埔寮)。
萬安宮奉祀主神就是原蚵殼港廟的溫府千歲,
和台南大天后分靈的天上聖母及楊府太師、中壇元帥、
溫府千歲、福德正神、註生娘娘。
蚵殼港的黃姓居民移居該庄之後,將原居地奉祀的諸神佛之一,
即中壇元帥迎回該地奉祀,並建竹屋為廟堂祭拜之。
日據昭和八年(1934)重建,稱為萬安宮。
民國五十八年(1969)又重建。
該庄在北邊的蚵殼港時,原本有輪值西港仔慶安宮的香料,
遷到現址之後,原本限於人力、物力困難,無法參加,
但又無其他村里接辦;因此,該里仍舊參與西港仔三年一科的刈香,
以出蜈蚣陣聞名。隨人口之增長,蜈蚣的節數也逐年增加。
萬安宮蜈蚣陣百足真人的陣頭,
是公塭仔延續原蚵殼港村落參與西港香的遶境與進香活動,
目前是西港區溪埔寮與安南區公塭仔合辦的。
這是一個充滿凝聚力量的村落,藉參加萬安宮的廟會活動,
活絡全村落住民的情感,全庄住戶可以為宗教活動停下手邊工作,
共同參與西港仔香祭祀圈的活動(須花費三天半的時間),
陣頭組織與村落之間那股神奇魔力,令人不可思議!
臺南市安南區鎮安宮
地址:臺南市安南區長溪路三段466號
「新寮鎮安宮天上聖母」據傳由開台先祖鄭有光,
自泉州府南安縣水頭鄉奉請來台,
是安南區內少數的原鄉媽祖廟;
結庄草創之初,將聖母金身奉祀於鄭姓祖厝;
至咸豐元年(1851),始發起建築公厝奉祀之﹔
民國十八年(1929),因舊有之公厝狹小空間不敷使用,
乃由聖神之旨意籌備再建,規模增大始稱為「鎮安宮」;
歷經四十餘載,居民日益榮盛,因廟基過低有礙觀瞻,
遂由庄民提議重建,並於民國五十八年(1969)
六月成立重建委員會,民國六十一年(1972)慶成安座迄今。
鎮安宮董事會於近幾年有鑑於廟體已經過多年風化,
深恐危及信徒安全,遂於民國九十一年(2002)進行修護計畫,
此舉除了維護安全問題之外,更立下保存文化資產的最佳典範;
目前全庄行政區域劃為「長安里」並設有「長安社區」,
信徒人數約百餘戶,曾於民國九十二年執行
「行政院文建會新故鄉社區總體營造計畫」,
社區各界對於推動文化保存極盡心力。
「新寮鎮安宮金獅陣」約成立於民國四O年代,
成立之初除了協助鎮安宮天上聖母巡狩鄉里之外,
更兼具地方民防的概念;早期皆自管寮聘請專業教練教授,
目前金獅陣人數共有五十餘名。
此外,鎮安宮內還特別在左廂房闢建「代天巡狩、獅祖行宮」,
奉祀金獅陣的守護神「獅祖」,
在地庄民及廟方對此陣之重視,由此可見。
鎮安宮「獅祖」
台南市金鑾宮
地址:台南市南區新孝路126巷5號
台南市開基天后宮
地址:台南市自強街12號
電話: 06 229 4911
開基天后宮是臺灣府城最早的媽祖廟,故以冠以「開基」之名。
位於臺南市北區,是二級古蹟。
其別名「小媽祖廟」是與俗稱「大媽祖廟」的大天后宮相對而來;
另一別名則是冠上了當地的古地名「水仔尾」
(該廟位在昔日德慶溪注入臺江口的南岸地區)而來。
該廟由鄭成功在明永曆十七年(1662年)
攻下普羅民遮城後改建德慶溪口的「媽祖寮仔」而成,
當時稱「開基媽祖廟」,
其蓋廟的磚頭是他第二批自廈門來臺的艦隊所運來的。
廟內供奉一尊刻製於崇禎十三年(1640年)的媽祖像,
是當年隨著鄭成功艦隊來臺的,故俗稱為「船仔媽」。
進入清朝統治後,改稱為「開基天后宮」。
在乾隆三十年(1765年)時,
時任福建分巡台灣道的蔣允焄捐修該廟,使其更具規模。
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時,臺灣府知府蔣元樞又予以修建,
使之成為一間三進的建築,
並贈與一尊「傾聽觀音」在新建的後殿供奉。
這尊觀音乃蔣元樞所獻的「府城三大觀音」之一,
另外兩尊則在祀典武廟與大天后宮中。
之後歷代亦有所修建。日治時期,
在日本大正十五年(1926年)時因廟宇年久失修,
故境內居民們集資重建。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
該廟受盟軍轟炸而毀損甚重,
於是在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進行重修,
而六十七年(1972年)時,該廟有所改建,
增添了繁複的表面裝飾而成今貌。
開基天后宮位於巷弄之中,廟埕部份就是街道,
也是居民的生活空間,平時頗為幽靜。
最近幾年,
開基天后宮出巡的媽祖也會被信徒打扮得十分時尚,
佩戴著LV包包和紅寶石鑽戒,
在農曆三月迎媽祖的時候一定要特別注意觀看。
台南市新營區通濟宮古廟
地址:台南市新營區鐵線里四十號
鐵線橋通濟宮位於臺灣臺南市新營區鐵線里,分為新廟與舊廟,
其中舊廟於民國八十七年(1998年)2月13日被列為「縣(市)定古蹟」。
該廟主祀媽祖,信徒分布最廣時轄境分為東西堡,
共二十六個庄社之外。由於該廟位於庄中,
附近皆為住家而腹地狹小,故在1991年11月時興建新廟,
於1995年仲秋落成。新廟落成後,廟中諸神大多移祀至新廟,
但仍留兩尊媽祖與一尊田都元帥神像於舊廟供奉,
新廟廟公每日會前來舊廟上香祭拜。
該廟約創設於清康熙中葉,神像為當地先民來臺時從福建湄洲迎來,
以保佑航程平安,但具體的建廟時間則不詳。建廟之後,
在清嘉慶二年時由當地士紳劉得昌首捐銀九十六圓重修廟貌,
並添置香田來維持廟宇運作。
而在臺灣日治時期的大正元年 (1912年)時,
該廟亦重修過,當時廟貌已與今貌大同小異。
然而在日昭和六年(1931年)的冬至時,
廟宇前殿毀於地震,但因為經濟困難只好搭建簡陋前殿來應急。
而在八年後的皇民化運動期間,
僅存的後殿又於該年農曆六月被以「妨礙交通」之名義遭到拆毀,
神像則要被帶到新營郡役所火化升天。而為了保護神像,
「大媽」被藏於庄民楊耀輝家中,
但兩尊「東西媽」因為高近五尺而無法藏匿,被送到了郡役所,
不過據說火化之時因為「東西媽」臉上流汗,而令郡守感到驚訝,
差人叫庄民迎回神像。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民國四十八年(1945年)
農曆十二月時管理人蘇新助提議重建廟宇,並成立籌建委員會,
聘臺南府城「鬃師」葉鬃主其事,
擇於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農曆二月動工。
而由於物價波動激烈,所以在建材方面大量使用被拆毀的舊廟建材,
此外因為木材多腐朽而得稍加切割,
故此次重建的廟宇小於拆毀前的規模。
該廟於動工當年的7月13日(農曆六月十八日)入廟安座,
將原先分祀民宅中的眾神迎回,後來受到7月20日的幣制改革影響,
工程提前於該年10月(農曆九月)左右完工,
於1950年1月15日(農曆十一月廿七日)暫行落成典禮,
之後則是在民國四十八年4月30日(農曆三月廿三)
媽祖誕辰時舉行正式的入廟大典,
並進行「三獻科」普渡和籌組往臺南大天后宮進香請火的進香團。
由於通濟宮位在庄頭中心,腹地有限,又歷經1963年的東山大地震、
1975年的八一七水災與1981年的九三水災,故有另建新廟之議。
最後在1991年於庄郊西北側動工建廟,於1995年仲秋完工。
完工之後神像大多移到新廟供奉,
舊廟留下兩尊媽祖與後來增祀的田都元帥神像,
另外還有舊香爐、籤筒等神器和兩座古碑。
近年來臺南縣政府曾在2005年時整修過該廟。
臺南市新營區通濟宮
地址:臺南市新營區鐵線里4鄰42號
電話:06-6581088
台南市新營區朝隆宮
地址:台南市新營區五興里一一四號
電話: 06-6581676
臺南市新營區護庇宮
地址:臺南市新營區新北街65號
電話:〈06〉6561833
臺南市將軍區清湄宮
地址:臺南市將軍區西和村3鄰25號
電話: 06-7940410
早期先民跟隨鄭成功橫渡險惡的黑水溝,到 此拓墾,
原奉在唐山的清水祖師及天上聖母(二媽)也移奉 而至,
重建前是宋江館,
為村民祭拜晒穀、聚會談天、玩耍 、操練的場所,
民國47年修建磚造平房,鋪設水泥廣場, 易名清湄宮,
81年破土重建,86年完成新廟工程。
辦理系列慶典活動,盛況空前。
臺南市將軍區朝天宮
地址:臺南市將軍區青鯤鯓村236號
電話: 06-7920200
道光三年時,捕烏的漁民發現來自澎湖西嶼內鞍建醮酬神的王船,
光緒三年,當地居民仿照南鯤鯓代天府五府千歲,刻木像金身供奉。
民國二年青鯤鯓及土城子漁民在中沙崙頭同時發現一艘從福建飄來的王船,
朝天宮歷經同治六年,民國二年、十五年、
民國七十九年四月著手營造後山花園,迄八十一年完工。
台南市將軍區聖慈宮
地址:台南市將軍區仁和里5鄰仁巷52號
電話: 06-7942011
臺南市將軍區龍興宮
地址:臺南市將軍區忠興村126-1號
電話: 06-7941300
台南巿安平開台天后宮
地址:台南巿安平區國勝路33號
媽祖係於西元1668年隨船護祐鄭成功率舟師復台,
於西元1668年建廟。
蘇同炳氏著臺灣古今談「最早的媽祖廟」一文稱:
「臺灣各地建立最早的媽祖廟,當推澎湖的天后宮,
其建立時間可以上溯到明神宗萬曆以前。
原因是澎湖群島很早便有大量的中國漁民定居,
而臺灣之移植,則要遲在半世紀以後。
澎湖天后宮之外,臺灣本島的媽祖廟,
又當以舊時位在安平的『開臺天后宮』為最早。
……鄭成功的船隊就從湄洲嶼媽祖廟中迎來軟身媽祖神……。」
本宮媽祖神像的來源,臺地所奉的媽祖,大半為「船仔媽」。
本宮的媽祖神像,據上引「給還書」云:
「開山王國姓公隨帶平臺有功」,
應是鄭王隨帶的三尊媽祖神像,而非「船仔媽」。
「開臺天上聖母」代表本宮的媽祖,為臺灣最早奉祀者。
「湄洲進香」,即往媽祖本廟湄洲上香認祖,
依例,凡由湄洲本廟分靈的媽祖,
每年,或每三年,必須回本廟省親,本宮亦不例外。
「回鑾」,指媽祖往湄洲謁祖返臺,信徒於北汕尾島迎接。此儀式,
供奉保生大帝的臺南縣學甲慈濟宮每年赴白礁祖廟謁祖回鑾時亦有之。
「繞境」,即繞安平各境,即本宮所直轄之地。
「全臺平安」,即所庇佑者遍及臺灣,
並非僅限於安平一處,也就是安平媽祖有義務保佑全臺的信徒。
昔時執此旗者的資格必需三代俱存者;執仗的身著黑衫、草鞋、戴紅魯笠、
背絲鬮(裏面備有豚腳節、串空餅),手執插松枝的頭旗為前導開路。
由頭題字觀之,文中有「……湄洲進香」等字,
即表示安平媽祖並非「船仔媽」,而是來自湄洲。
其往湄洲進香謁祖出發回鑾之時,信徒在北汕尾送迎之禮一事,
是明鄭時,安平港淤淺,改由北汕尾島的鹿耳門港放洋出海,
回臺時亦是,故迎送之禮在北汕尾行之。
若事實上無法出海,則此北汕尾遙祭之。
此與每年三月十一日,學甲鄉慈濟宮在海口設壇望西致祭進香上白礁,
禮畢回駕繞境儀式相類似。其上湄洲的時間,依慣例於每年,或三年,
必須前往謁祖,安平媽祖亦然。故蘇同炳氏﹁最早的媽祖廟﹂云:
「無論是臺南或北港的天后宮,
事實上都是由資格最老的安平開臺天后宮分靈出去的。
所謂『分靈』,實際上祇是攜取舊廟的香灰,塑入新廟的神像,
以表示媽祖神靈已經灌輸在新廟的神像中了。
通過這種方式,不但可以興建無數個的媽祖廟,
亦可使全臺灣的大小媽祖廟,
都與安平的『開臺天后宮』保持血緣關係;
而安平開臺天后宮的神像來自湄洲嶼,
又無異間接說明了臺灣各地的媽祖廟,
都是由湄洲媽祖廟所派生繁衍的。」
安平天后宮的媽祖既來自湄洲,奉迎來臺時間,
雖布兵旗上未載(據傳原之布兵旗,在光復前尚保存,
然已污染。該旗之布面上充滿題文,有的墨瀋鮮明,
有的字跡模糊。因其年深日久,腐蝕破爛,
至光復後迎媽祖時,不堪使用,始廢棄重新之),
然從客觀上可證明是隨鄭成功來臺者。
轉載自:安平開台天后宮
台南市南區鹽埕天后宮
地址:台南市南區鹽埕路291巷15號
電話: 06 264 4245
鹽埕天后宮位於臺灣臺南市南區鹽埕,主祀天上聖母(媽祖),配祀武惠尊王,
現今廟貌為民國六十六年(1977年)重建後的樣子。
過去附近居民多經由廟後的「帆港」將鹽場產出的鹽運往安平,故此廟亦稱為「帆港天后宮」。
該廟為鹽埕地區的公廟,其廟境相當於臺南市南區的日新、明亮、府南三里。
廟埕立有「重脩瀨北場碑記」,據說已修成正果,被附近信眾稱為石頭公並享用香火。
鹽埕天后宮重要的活動除了天上聖母與武惠尊王誕辰外,亦配合政府單位舉辦文化祭,
於媽祖誕辰舉辦「海鹽禮讚」、「平安鹽山」等活動,延續昔日鹽埕瀨北鹽場的記憶。
鹽埕天后宮創建於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
原祀武惠尊王,後改主祀媽祖,
同治年間遷到今日新國小的校地內,
舊址土地後於日昭和五年(1930年)
被徵收為小學校地,該廟遂於作為交換的校旁土地上重建,
即為今址。二次大戰後重建過兩次,
後於民國六十六年(1977年)再次重建,為現今之廟貌。
另外該廟右前方所立的「重修瀨北場碑記」
是1970年代日新溪鋪設箱涵時被發現,
被該廟拾回,但最初僅擱在廟旁,
後來據說是媽祖顯靈表示該石碑已修成正果,
應享人間香火,遂立於廟前供人膜拜。
鹽埕天后宮最早見於嘉慶年間成書的《續修臺灣縣志》,
而據《臺南州祠廟名鑑》記載該廟創建於清乾隆廿三年(1758年),
另有《寺廟臺帳》記為乾隆卅三年(1768年)創建。
據說該廟原祀武惠尊王,後改主祀媽祖。
同治十年(1871年),當地楊姓人士倡議將廟宇遷到鹽埕溪口東岸,
也就是現在日新國小的校地內。
進入日治時期後,鹽埕天后宮曾在明治卅五年(1902年)進行重修,
但在昭和五年(1930年)因為鹽埕公學校(今 日新國小)擴建校舍而徵收廟地,
該廟遂遷到今址重建。二次大戰後曾在民國卅七年(1948年)、
四十二年(1953年)增建過兩次,後於民國六十六年(1977年)
在當地望族林全福倡修下再次重建,是為現今之廟貌。該廟現為鋼筋混擬土建築,
由拜亭、三川殿、拜殿與正殿組成,兩旁有鐘鼓樓與廂房。
台南市媽祖廟暫時先介紹到此,
如有疏漏或錯誤的地方,煩請諸位大德留言告知,
我會趕緊補上或更正,感恩!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