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媽祖廟走透透~台北市媽祖廟:

台北市南港區,信義區,松山區,文山區,北投區,萬華區

 

台北市南港區富南宮.JPG  

 

台北市富南宮

地址:台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1段112、114號

電話:02 2783 7134
 
 

台北市南港區富南宮2.JPG  

 

台北市富南宮創建起源概述
  富南宮坐北朝南,位於台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一段一一二、一一四號,

台北改制院轄市,南港鎮併入台北市,改為南港區前,

新富里里長張朝買邀集地方仕紳, 向軍方申請將清朝道光元年前,

即在南港三重埔埤內的土地公廟遷出二○二兵工廠營區,在研究院路

(清朝時代,大陸地理專家林宏仙來台擇地,對南港地區讖言.

大水淹不到小水淹過頭的吉穴富地,本宮舊地名為汴頭)重建。

祈盼供奉神祇,保佑南港區居民所有信徒生活富裕,社會安和樂利,

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命名為富 南宮,成為南港信仰中心。

  早期,南港居民拜媽祖、觀音佛祖、玉皇上帝,須到他鄉外里,

交通不便,相當困難。富南宮再次改建後,組團包專機到福建泉洲天后宮,

奉迎媽祖金身到富南 宮居中崇奉,後清朝光緒十四年〈西元一八八八年〉

即在南港地區輪值巡莊,保佑南港風調雨順的南港大媽及昭和二年〈西元一九二七年〉

南港二媽、湄洲媽、北港媽、新港媽先後進駐。

同時自南港金山寺恭迎劉銘傳時代供奉於南港的關聖帝君、孚佑帝君、

司命真君於二樓左殿供奉,右殿供奉保儀太夫,大殿兩側壁面設有光明燈,

可供信眾啟點祈福平安。後來陸續安奉觀世音佛祖、地藏王、

二樓正殿天上聖母法相和藹、千里眼、順風耳、分侍兩側。

在香煙裊裊中益顯神威奕奕令人心生敬畏,自媽祖鎮殿後地方日益繁榮,

信徒急速成長,香火一年比一年更加旺盛,眾善信,稱富南宮為南港媽祖宮。

  富南宮一樓崇奉福德正神金身,是南港地區歷史悠久的土地公。

                                              轉載自[富南宮FaceBook]       

       

台北市南港區富南宮5.JPG  
  

台北市南港區富南宮6.JPG  

台北市南港區富南宮4.JPG  
台北市南港區富南宮3.JPG  

 

台北市港口奉聖宮

地址:台北市信義區和平東路三段631巷52號

電話:02 2732 7958
 
民國51年從蚶仔寮笨港口港口宮分靈至今已50年
 




台北市信義區港口奉聖宮.JPG      

台北市信義天后宮.JPG

 

台北市信義天后宮

地址:台北市信義區吳興街600巷臨68號

電話: 02-27239809

 

台北市信義天后宮4.JPG
台北市信義天后宮3.JPG
台北市信義天后宮2.JPG
台北市松山區慈賢宮.JPG  

台北市慈賢宮

地址:台北市松山區八德路三段74巷14弄18號

電話:(02)25784076

 

台北市松山區慈賢宮2.JPG

台北市松山區慈賢宮3.JPG

台北市松山區慈賢宮4.JPG

松山慈祐宮.JPG   

 

台北市慈佑宮

地址:台北市松山區八德路四段761號

電話:02 2765 9017
 
 

松山慈祐宮3.JPG

 

松山慈祐宮原名「錫口媽祖宮」,又稱「松山媽祖廟」,

創建於清乾隆十八年(西元一七五三年)。溯其淵源,

清乾隆元年(西元一七三六年),有一位泉州籍行腳和尚,俗名林守義,法號衡真,

雲遊四方,廣結善緣,由湄州攜奉天上聖母分靈金身四處渡化世人,

後決定渡海來台,於乾隆二年(西元一七三七年)經滬尾(今淡水)登陸後,

行抵錫口(今松山地區),當時錫口地方仕紳多為泉州同鄉,且先民均崇敬媽祖,

乃群起倡議集資建廟,安奉媽祖神像。募捐達十餘年,

清乾隆二十二年(西元一七五七年)完工,取名為「錫口媽祖宮」,

成為錫口十三庄居民的精神中心,亦是當地生活及文化中心,

十三庄包含現今的松山、南港、內湖境內的十三個村庄。後來經過七次改建,

「錫口媽祖宮」的規模越來越宏偉,期間並改名為「松山慈祐宮」。

 

松山慈祐宮2.JPG

 

台北市松山區塔悠天后宮.JPG

 

上塔悠天后宮

地址:台北市松山區撫遠街379巷7號

(02)27636070

 

台北市松山區塔悠天后宮2.JPG

台北市松山區塔悠天后宮3.JPG

台北市松山區塔悠天后宮4.JPG

台北市松山區塔悠天后宮5.JPG

 

台北市景美代天宮.JPG   



台北市文山區代天宮

地址:台北市文山區景興路201巷12弄8號

電話:02 2934 4568



台北市景美代天宮2.JPG



景美代天宮所奉祀的媽祖,是三十年前(民國七十年)陳姓人士由崙背的奉天宮分靈而來

 

台北市景美代天宮3.JPG

台北市景美南聖堂.JPG   

 

台北市文山區南聖堂

地址:台北市文山區景興路265巷

 

台北市景美南聖堂3.JPG

台北市景美南聖堂2.JPG
台北市關渡宮.JPG            

 

台北市關渡宮

地址:台北市北投區知行路360號

電話: 02 2858 1281

 

台北市關渡宮8.JPG

 

關渡宮,位於中華民國(臺灣)臺北市北投區關渡,

俗稱關渡媽祖宮、關渡天后宮。

為主祀天上聖母媽祖之臺灣民間信仰廟宇,兼容佛教與道教,

為北臺灣歷史最悠久、香火最鼎盛的媽祖廟之一,早期有「南笨港、北干豆」一說,

尊崇北港朝天宮與關渡宮。關渡宮與北港朝天宮、鹿港天后宮合稱「臺灣三大媽祖廟」。

 

台北市關渡宮12.JPG

 

「關渡」是由凱達格蘭族語「Kantou」而來,

西班牙文獻中則記為「Casidor」;另因發音語系不同,

故產生多整別稱,常見有「甘答」、「干豆」、「干荳」、「肩脰」、

「墘竇」和「官渡」等,基本上是由平埔族語所音譯而來。

直到乾隆25年(1760)續修《臺灣府誌》時,始出現「關渡」;

日治時代一度改稱為「江頭」,但是光復後又恢復成「關渡」,並沿用至今。

據《諸羅縣志》所記,關渡宮創於康熙51年(1712),

謂:「天妃廟:一在外九莊笨港街。三十九年,居民合建。一在鹹水港街。

五十五年,居民合建。一在淡水干豆門。五十一年,通事賴科鳩眾建。」

關渡宮是臺南以北歷史僅次於北港朝天宮的媽祖廟,

信徒遂有「南有北港媽,北有干豆媽」的諺語流傳。

鳩眾建廟的賴科是當時主管北臺灣「大雞籠社」(基隆及北臺灣沿海地區)原住民的通事,

他的職權是代表政府向原住民收取餉稅及指揮原住民從事勞役,

故得以調度原住民從事關渡宮的創建工程。天妃廟初創落成,

《諸羅縣志》記載其熱鬧情形說:「靈山廟:在淡水干豆門,前臨巨港,合峰仔峙、

擺接東西二流與海潮匯,波瀾甚壯。康熙五十一年建廟,以祀天妃,落成之日,

諸番並集。忽有巨魚數千隨潮而至,如拜禮然。須臾,乘潮復出於海,人皆稱異。」

囿於物資有限與社會環境,僅以茅草做為屋頂、因陋就簡地籌建完成。

康熙51年是關渡宮建廟之年,是洋盜鄭盡心在淡水外海窺伺之時,

關渡宮位居進出臺北盆地要津,是當地住民信仰重鎮,

主管官署諸羅縣更加重視其資訊蒐集功能,積極改善其硬體設施。

康熙54年(1715),也就是草創後第三年,即被重新改建成木構瓦頂的新建築。

縣令周鍾瑄不僅從嘉義跋涉數百公里,前來臺北為重建的天妃廟題名「靈山」,

還將關渡宮後山及臨臺北湖埔地數十甲,授予住持僧綿遠來招佃開墾收租,

讓關渡宮得以永續經營下去。

                                          轉載自[關渡宮官網]

 

台北市關渡宮11.JPG
台北市關渡宮10.JPG
台北市關渡宮9.JPG

台北市關渡宮7.JPG
台北市關渡宮6.JPG
台北市關渡宮5.JPG
台北市關渡宮4.JPG
台北市關渡宮3.JPG
台北市關渡宮2.JPG

 

2019關渡宮

IMG_5937.JPG

IMG_5940.JPG

台北市北投慈后宮.JPG  

 

台北市慈后宮

地址:台北市北投區清江路169號

電話: 02-28915323

 

台北市北投慈后宮2.JPG  
 

歷史沿革1963年時, 因本庄人口遽增,地方繁榮。

乃由鎮長李德財招集庄內清江、大屯等八里里長,暨鎮民代表、庄耆等四十人,

在鎮公所組織興建委員會,並推派陳天章為興建工務組長,

籌建一座媽祖廟,做為庄民的信仰中心。

正好日據時代大籬笆庄耆陳傳於大正 14年(1925),

雕塑有天上聖母神像乙尊,借辜氏田寮奉祀。

1932年,自號“味道人”之陳振榮,題贈匾額曰:“慈后宮”。

自此每到朔望善男信女參詣進香者,不絕於途。臺灣光復後,政府實施耕者有其田政策,

本地原是藺草田一片,佃主辜彬甫深感其神威之英靈,

願將其北投鎮清江里田寮中廳一間第179號,暨土地 258坪 餘,虔誠捐獻為天后聖母建廟基地。

1951年該地交由清江里里長陳珠忠代為管理。

1966年,乃由地方熱心人士陳天章(註2)、陳樹木等人捐款,將前殿改建落成。

主祀天上聖母,副祀五穀先帝、土地公.土地婆,配祀落鼻清水祖神,

寄祀有已解散清風社奉祀的西秦王爺。

1969年2月,整修竣工;並成立財團“北投慈后宮”,第一任董事長黃金興。

1971年,擴建後殿為二層樓,主祀玉皇大帝及三界公(天官、地官及水官)爐。

右廡奉祀註生娘娘,左廡奉祀道祖太上老君、豁落靈官等神。

1975年10月26日 落成,舉行建醮大典。

1966年,慈后宮前殿落成以後,北投庄的年例祭典等宗教活動,

改以慈后宮作為“庄頭公廟”。

(1943年,日本當局改北投莊為北投街,因此使人對北投的街、

庄混淆不清。臺灣光復後,恢復庄的舊稱。)

北投庄,是指日據時代北投街第7保至11保;

即目前開明、中庸、溫泉、中心、林泉、長安、大同、八仙、奇岩、清江、中央等11里。

這些里的團體,就是構成北投庄的單元。包括俗稱的舊北投和新北投在內。

因此北投庄年例迎媽祖,及其他年中重要慶典,

是以慈后宮為信仰中心,並以上述11里之居民為祭祀圈。

 

台北市北投區奉天聖母宮.JPG  

 

台北市石牌奉天聖母宮

地址:台北市北投區石牌路二段343巷8弄28號之2

電話:02-28736908

 

台北市北投區奉天聖母宮2.JPG

台北市萬華區台北朝天宮.JPG

  

 

台北朝天宮

地址:台北市萬華區雙園街27號(北港朝天宮台北分館)

電話:02 2306 1510
 
 

台北市萬華區台北朝天宮2.JPG

 

【台北朝天宮】與【北港朝天宮】為同一體系,

只不過台北朝天宮是由北港朝天宮分靈出來鎮守台北市萬華區

 

台北市萬華區台北朝天宮4.JPG
台北市萬華區台北朝天宮3.JPG

台北市萬華區台北天后宮10.JPG  

 

台北天后宮

地址:台北市萬華區成都路51號

電話:02-2331-0421

 

台北市萬華區台北天后宮9.JPG  

 

清代淡水河與沿岸市街發展關係相當密切,因此台北盆地的發展,

也從河口城鎮的淡水八里坌,往內陸城鎮的新莊、艋舺、松山(古稱錫口)、

大稻埕、士林、南港而發展。

更由於移民者於渡海來臺時對於環境不安以及生活不易的恐懼,

因此隨身攜帶神像或香火以保平安,來臺後更因感念神祇庇護而將其供奉起來,

隨著信眾的增加,便興築寺廟來供奉,因此碼頭邊通常都會成為鬧市或廟口,

亦即寺廟通常築在河邊,廟口對準河對岸的山頭,

一方面與風水有關,另一方面也保佑行船者安危。

根據相關史志記載,廟宇的創建年代確實與該地的開發順序有關。

清康熙年間淡水干豆門首先出現天妃廟 ;雍正年間新莊也出現天后廟 ;

乾隆年間在艋舺(亦即本宮前身艋舺「新興宮」)、錫口 、八里坌 也都分別興建了天后宮;

嘉慶、同治年間也都陸續在芝蘭街 與大稻埕 建有天后宮;

光緒年間官府更有感於媽祖的靈驗,

於本宮建置相隔142年後於臺北府治後街建有台北府天后宮 。

日前台北市政府更於台北市建城一百二十週年舉辦「迎媽祖回台北城」的活動,

可見信仰文化的力量至今亦是不容忽視。

 

台北市萬華區台北天后宮7.JPG  

 

乾隆初年,漢人入墾台北盆地漸多,西元1738年清乾隆3年三邑人鳩資興建「龍山寺」,

歷經二年峻工。而後向北發展了舊街、新店街(今西園路一段),

而比舊街更早發展的蕃薯市街(後改為歡慈市街,今貴陽街一段)交會處,

至西元1746年清乾隆11年則興建了「新興宮」,後來的市街發展便以「新興宮」為中心,

進而向東、北方延伸;1788年清乾隆53年則陸續建立了「清水巖祖師廟」,

而後這三座廟於西元1825年清道光5年便被並稱為「艋舺三大廟門

 

台北市萬華區台北天后宮8.JPG  

 

西元1895年日明治28年清日簽定《馬關條約》,確定將臺灣及澎湖列島割讓給日本,

而後便開始日本對臺灣的治理階段。日本政府在台期間同時引進日本佛教宗派,

前後共有八宗十四派,在臺灣快速的傳播開,作為日本同化臺灣的第一步。

其中真言宗高野派於西元1896年日明治29年傳入台灣,

為日本真言宗各派中勢力最大的一派,全名為「高野山真言宗」。

其所奉祀的弘法大師─空海,對於日本佛教的發展有極度的貢獻,

是將密教典籍由中國傳回日本的關鍵人物,而後卻因中國大陸下令禁止密教而失傳,

使得該密教雖在中國失傳,但卻得以在日本繼續延續下去,

並對於日本文化與佛教界都有相當之影響力。

「高野山真言宗」傳入台灣之初,

於西元1899年日明治32年即在艋舺新起街設布教所,並組織護國十善會,

對會員每月配發雜誌「真言」,以資幫助弘法,並附帶辦理社會事業,

在寺境內設免費宿泊所及寄居宿舍,收容生活貧困民眾,且予介紹職業…等。

西元1910年日明治43年方由信徒捐獻及本山高野山金剛峯寺撥款補助於台北市西門町興建寺院,

稱為「新高野山弘法寺」,並兼理該宗派在台灣本島佈教監理事宜。

根據「真言宗新高野山弘法寺建立許可」資料顯示,真言宗「新高野山弘法寺」

,於西元1910年日明治43年提出建立於台北廳大加蚋堡台北艋舺新起橫街壹丁目貳番地之建廟許可,

並附有各項建物建坪面積以及真言宗「新高野山弘法寺」財產目錄,

可證實真言宗確於西元1910年日明治43年於西門町設「新高野山弘法寺」

,並獲得合法之使用權利。根據日治時期統計報告書中亦可看出,

真言宗為日治時期在台各宗派中信徒人數最多之宗派。

一方面不只可表現出真言宗對於日本人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也可看出該教派在日本離臺後即快速沒落緣由。

 


台北市萬華區台北天后宮6.JPG  

 

二次大戰後,日軍撤退,留下不少日本神社及廟宇仍然存在,因此本宮信眾燃起一線希望,

希望能夠找到適合的廟宇將寄放於龍山寺後殿的神像進行遷廟之事宜。

就本宮信眾將神像遷入西門町「弘法寺」的緣由說法有二。其一為光復後,

本宮信眾即利用日據時代的「弘法寺」,就其正殿改造為媽祖的祠祀。而當時的「弘法寺」,

完全為日本風格的建築,專供日本和尚念經拜佛之用,到了西元1950年民國39年,

日本和尚攜缽歸國,才由台北市政府教育局接管,後來因為本宮信眾的極力爭取,

終於將「弘法寺」接管,並改名為「臺灣省天后宮」。

另一說法為二次大戰後,

西元1948年民國37年台北市政府教育局長黃啟瑞為使眾多百姓虔誠信仰之媽祖有所奉祀

,因此選擇位於西寧南路的「法華寺」撥為新址,

但本宮大批信眾紛紛認為「法華寺」是坐西朝東,與原來舊媽祖宮之坐北朝南不同認為不妥,

因此另外尋覓了位於成都路西門市場邊的「弘法寺」為新廟址,

並擇於西元1948年民國37年農曆6月1日入廟。將暫置於「龍山寺」後殿的媽祖請出,

從「龍山寺」後殿一路盛大遊行至成都路進廟。

而這樣的舉動引起原來居住於「弘法寺」的陳姓和尚抗議,因此向南京中央政府提出告訴,

指控黃啟瑞違法核准,但最後經行政訴訟判決,裁定教育局長黃啟瑞勝訴,這個風波才結束。

此時內部的空間格局與原「弘法寺」相同,只就其正殿改造為媽祖的祠祀,

因此尚為日式風格之建築。剛遷入時,因本宮在艋舺時亦稱為「天后宮」,

因此尚以「天后宮」為名。

到了西元1952年民國41年8月,本宮以擲茭方式獲得媽祖的同意,

冠上臺灣省的名號,將廟名「新興宮」改為「台灣省天后宮」。

                                         轉載自:台北天后宮官網

 

台北市萬華區台北天后宮5.JPG  


台北市萬華區台北天后宮4.JPG  
台北市萬華區台北天后宮3.JPG  
台北市萬華區台北天后宮2.JPG  
台北市萬華區台北天后宮.JPG  

台北市萬華區北安宮.JPG      

 

台北市北安宮

地址::台北市萬華區西藏路256號

電話: 02-23021881

 

台北市萬華區北安宮2.JPG

台北市萬華區北安宮3.JPG

台北市萬華區北安宮4.JPG

台北市萬華區北安宮6.JPG

台北市萬華區北安宮5.JPG

台北市萬華區聖慈宮.JPG     

 

台北市聖慈宮

地址:台北市萬華區萬大路146號

電話:02-2339-0169 2303-3425

 

台北市萬華區聖慈宮2.JPG

台北市萬華區聖慈宮3.JPG
台北市萬華區聖慈宮5.JPG
台北市萬華區聖慈宮4.JPG
台北市萬華區湄聖宮.JPG     

 

台北市湄聖宮

地址:台北市萬華區武成街124號

電話: 02-23077996

 

台北市萬華區湄聖宮2.JPG
台北市萬華區湄聖宮3.JPG

台北市萬華區湄聖宮4.JPG
台北市萬華區湄聖宮5.JPG
台北市萬華區啟天宮.JPG      

 

台北市啟天宮

地址:台北市萬華區廣州街253巷27號

電話:02-23084598

 

台北市萬華區啟天宮2.JPG

 

啟天宮又稱「料舘媽祖宮」,因為宮內主祀天上聖母媽祖,

且坐落於「料舘口街」,即今梧州街以西的廣州街與環河南路交界一帶。

道光二十一年,黃姜生、黃昭祿父子在此地開設萬順料舘,

所謂料舘就是鋸木製材廠,經營從福建進口福杉,是當時高級建築之材料,

而從三峽(三角湧)、大溪(大嵙崁),或新店等地砍伐樟樹製材後,

運至福州賣作軍需造船之用,由於進出口的需求量都很大,

甚至劉銘傳築鐵路之枕木都在這裡加工供應,木料也都堆放在這岸邊交易,

因為料館街口正好靠河道彎曲處,故來往船舶避風,故而起卸貨也方便,

木材進出口碼頭也都集中在這裡。

相傳在道光二十一年有一艘載運福杉之紅船(木材運輸專用船隻,船頭漆紅,故稱之),

卸貨後揚帆欲回福州途中,竟在晴空萬里,風平浪靜的海中,原地打轉,寸步不前;

船員覺得奇怪,由於船隻為航行的安全,多於船上奉祀天上聖母媽祖,

即焚香禱告請示神意,指示鑾駕欲留在艋舺以享煙祀,船家只得將船駛返碼頭,

並洽眾議,此時在艋舺開設「料舘」的木材商黃昭祿即發願迎媽祖神像下船,

供於自宅正廳「私祀」。黃家自從奉祀天上聖母媽祖之後,更像是受到庇蔭般,

奇蹟似地事業一帆風順,從此成為艋舺地方排行第二的大富人家。

當時的打油詩即如此傳誦:艋舺第一好張得寶,第二好黃阿祿嫂,第三好馬悄哥。

黃氏家族於發跡後便在附近興建一所傳統式大宅院,閤家遷往新居,

原本打算將供奉在舊居的媽祖神位同時遷徙過去,但由於在神前虔誠擲筊,

卻未得允准,而仍留在舊居,其後當地居民信徒認為媽祖為庇佑地方;顯赫神靈,

乃敦請改為公祀,經黃家同意及接受眾信徒要求,遂將舊宅捐獻作為媽祖鎮守之宮殿

(黃家原住在本宮,即他的舊厝),定名啟天宮。艋舺人稱為「料舘媽祖廟」。

啟天宮為土角厝牆壁,屋頂蓋茅竹之舊民房,久經風雨吹打,難免破損,痕跡隨處可見;

後有地方人士李振生,因高堂病篤,祈求許願果然蒙受感應康復,得以盡孝道之故,

乃發起重建,在保正(里長)之協助下,修改重建為磚造瓦屋,

前後二殿擴充到六十餘坪,稍有規模之廟宇,

同時並奉祀池府王爺(又稱番王爺,據說為保護入山煉樟腦的人免遭番害之神)

及關聖帝君,因此料舘媽祖在艋舺地方名盛一方,來參拜的善男信女絡繹不絕。

 

台北市萬華區啟天宮3.JPG

台北市萬華區啟天宮6.JPG
台北市萬華區啟天宮11.JPG  

台北市萬華區啟天宮7.JPG

台北市萬華區啟天宮8.JPG

台北市萬華區啟天宮9.JPG

台北市萬華區啟天宮10.JPG

 

 
台北市萬華區啟天宮4.JPG
台北市萬華區啟天宮5.JPG


台北市媽祖廟全部介紹完畢,如有疏漏或錯誤的地方,

煩請諸位大德留言告知,我會趕緊補上或更正,感恩!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台北市媽祖廟
    全站熱搜

    se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