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后聖殿位於天后祖祠和媽祖故居之間,坐北朝南,占地面積約16000平方米,
建築面積約990平方米,由印尼華僑黃秀卿女士夢中受媽祖所示,
要她與其妹妹,妹夫在媽祖誕生地賢良港捐資倡建天后聖殿。
開挖地基時,一千多平方米範圍內驚現色彩繽紛的五色土,
進一步佐證史籍記載媽祖誕生時「地變而紫」現象。
這種舉世罕見的現象經各類媒體報導後,引起巨大反響。
天后圣殿位于天后祖祠和妈祖故居之间,在筹建过程中,
各地妈祖信众纷纷慷慨解囊,据贤良港天后祖祠董事会董事长林自弟介绍,
天后圣殿建成后,妈祖故里将形成天后祖祠、天后圣殿、妈祖故居“三位一体”、
风格独特的妈祖文化建筑群,进一步弘扬妈祖文化。
2012年6月19日,規劃中的「天后聖殿」在莆田市山亭鎮賢良港動工開挖地基。
一千平方米範圍的基坑,竟然是色彩斑斕的五色土!
其顏色分別為磚紅、鵝黃、玉白、虹紫、栗褐,尤以紫色與紅色居多,
在場之人無不眥目驚詫。五色土是多種不同物質的共生物,歷來被視為珍稀。
《漢書·禹貢》記載,「徐州厥貢惟五色土」,系九州貢品中特有,專奉朝廷之用。
2007年1月,徐州西郊楚王山千佛洞發現五色土,佐證了史乘所記。
有關媽祖誕降的傳說記載甚多。宋代莆田人李丑父的《靈惠妃廟記》,
明確指出媽祖誕生在莆田賢良港,其地有顯著地貌特徵——土壤呈紫色。
明初翰林學士張翥奉旨南下福建代祀媽祖,他在《天妃廟序》中也有類似記述。
春秋輪迴,穿越千年,今日大片五色土再現「天后祖祠」(建於宋代)
西邊的「天后聖殿」基坑,不僅清鑒了前人所言,更增添了媽祖故里的神奇色彩。
就土壤學知識而言,五色土出在濕潤的熱帶與亞熱帶,
由紫色砂岩經過上萬年風化發育形成,含有雲母類、高錳、高鐵、鋁等礦物質。
作為廣袤陸地的一部分,「祖祠」所在地賢良港正橫亘於上述地域,
蘊藏五色土乃順理成章之事。
2015年12月31日上午,
海峽兩岸媽祖文化交流活動暨賢良港天后聖殿竣工慶典儀式在莆田賢良港隆重舉行,
來自新加坡、印尼、台灣等地500多家宮廟3000多名信眾齊聚賢良港,
開展媽祖文化交流,共慶媽祖故里民俗盛事,同祈兩岸和平繁榮。
上午十時,聖殿竣工剪彩、祭祀朝拜大典等活動隆重舉行。
祭祀朝拜大典本著古樸莊嚴、遵循禮制的原則,
展現媽祖故鄉源遠流長的民俗民風,祈願千年海絲古港再次揚帆。
中化媽祖文化交流協會常務副會長林國良、
台灣媽祖文化聯誼會會長鄭銘坤、兩岸媽祖宮廟代表參加等祭祀活動。
台灣星雲法師弟子、台灣佛光寺副主持慧倫法師親臨活動現場,
參加星雲大師手寫的「天后聖殿」匾額揭匾儀式。
活動當天,遵循民俗古制,將為天后聖殿供奉的媽祖聖像舉行開光點眼儀式。
這尊由國家級莆籍雕刻大師方文桃設計雕刻的金絲楠木天后聖像高6.06米,
頭戴冕旒,端坐九龍椅上,雙手秉持玉圭,神情慈祥和悅中透露著威儀肅穆,
散發出特有的古典神韻,是目前世界上最大全木媽祖像。
當天,27尊自來台灣大甲鎮瀾宮、新港奉天宮、
鹿耳門天后宮等台灣媽祖宮廟的分靈媽祖神像將進駐天后聖殿,
共享祖地香火,進一步彰顯 「人同根、血同脈、神同源」的兩岸媽祖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