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壠文化園區
「蕭壟」是平埔族原住民西拉雅族「蕭壟社」社名,
1906年日本明治製糖株式會社在台設立第一座新式製糖工廠為「蕭壟糖廠」,
後更名為佳裡糖廠。
蕭壟文化園區前身台南佳裡糖廠廠倉庫群,共有14棟倉庫,
統稱蕭壟十四倉,佔地約13.8棟。
日治時期運北糖的火車鐵道,串連起14棟倉庫,
形成蕭壟深具特色的南、空廊道佳裡糖廠特有的人文風貌與綠蔭建築之美,
閒置空間再利用後賦予其新的使命與面貌。
2003年蕭壟文化園區籌建處成立,整修荒蕪的廢棄倉庫,保留建築原有風貌、
植樹、綠美化自然環境,並進行各棟倉庫整修及空間改造工作,
讓這些舊式倉庫,分別開展不同的內部空間設計與應用,
於2005年1月正式對外開園,讓糖廠以藝文基地的援助面貌重回人們的生活中。
蕭壟文化公園位於肥沃的嘉南平原中心地帶,
位於歷史悠久的西拉雅國家風景區和生態豐富的台江國家公園之間,
其前身是嘉里糖廠。
蕭壟文化公園的複興日本時代糖廠倉庫成功地將歷史建築與現代設計融合在一個歷史、
文化和農業豐富的地區。該公園是傳統表演和民間藝術的文化據點,
並正在成為促進藝術發展的現代藝術場所。
園區歷史:蕭壟糖廠成立於1906年,是明治糖業公司第一家現代化的糖廠。
戰後,台灣省政府接管了所有日本糖業公司,並開始經營蕭壟糖廠,
作為台灣糖業公司的第三區分公司。
1950年劃歸崇業糖廠管轄,1958年麻豆廠、嘉里廠合併成立麻家糖廠。
糖廠於1970年代進入生產黃金時期,1974年更名為嘉利糖廠。嘉利糖廠於1995年停業。
2003年台南縣政府租用糖廠土地發展休閒設施。
屢獲殊榮的台灣建築師受委託對舊糖倉庫進行重新設計和重新利用。
自2013年起,蕭壟藝術村推出駐場藝術計劃,旨在促進與世界各地藝術家的國際交流,
打造充滿活力的藝術家社區;本地和國際、新興和成熟。
藝術家將與當地工匠住得很近,並鼓勵他們將社區和充滿活力的當地文化作為他們藝術作品的靈感。
藝術家可以使用適合輪椅使用者的空調現代工作室空間、畫廊和劇院來舉辦展覽、研討會和表演。
蕭壟兒童藝術館於2015年落成,設有“剪紙故事屋”、“剪紙田野:蘇朗計劃”、
“家用五金影院”等各類展覽。
糖廠吃冰
孩子熱到頭髮都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