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瓜灣天后廟
地址:香港土瓜灣下鄉道49號
土瓜灣天后廟係香港九龍土瓜灣一座天后廟,1885年建成,
位於下鄉道同落山道交界,依家被列作香港三級歷史建築,
並由華人廟宇委員會管理
天后廟存放了一口鑄於光緒十一年(一八八五年)的銅鐘;
而門額「天后古廟」四字及門聯「天恩廣佈梯航穩,后澤覃敷海島寧」
則書於光緒八年(一八八二年)。
土瓜灣天后廟(土瓜灣下鄉道49號)天后是本港最多信眾的神衹之一,
因此幾乎每一區都有天后廟,九龍城區也不例外。
位於下鄉道與落山道交界的土瓜灣天后廟,
於光緒十一年(1885年)由該區的漁民集資興建。
土瓜灣天后廟屬兩進式傳統廟宇設計,廟內存放了一口建廟時所鑄的銅鐘;
門額「天后古廟」和門聯則於光緒十四年(1888年)書寫。
除這些外,廟內亦供奉著原位於九龍城海心廟的龍母像,
該廟於1964年因城市發展而拆卸,原牌匾現安放於本廟中。
除了天后和龍母外,此廟亦有供奉觀音和列聖等。
經歷了1915年和2005年的兩次重修,這百年廟宇仍屹立在社區之中,
更於2010年被列為三級歷史建築,見證著土瓜灣的發展。
驟眼看上去,位於土瓜灣下鄉道的天后龍母廟並無獨特之處 — 裝潢簡單常見。
但廟宇背後,隱藏著土瓜灣半世紀前的生活和地理面貌。
作為典型南方建築,天后龍母廟為三開間的兩進殿宇,
左邊乃「天后古廟」,右邊為「海心龍母」。
但實際上,天后廟和龍母廟本為兩間分開、地點不同的廟宇,
至1960年代龍母廟被拆後,才重建「落戶」跟天后廟合併,
成為今天的天后龍母廟。
天后廟 天后廟原位於土瓜灣村和海傍附近,面朝大海,
由當地的客籍人士於光緒十一年(1885年)修建。
廟中兩旁有對稱的廂房,中間為天井(現已改建成拜殿),
後進的屋脊則有魚尾形裝飾。
如今的門額於光緒十四年(1888年)重建時所刻,
門聯為:「天恩廣布梯航穩,后澤覃敷海島寧」,
而廟內亦有一口光緒十一年所鑄造的銅鐘。
除了主祀天后外,廟內亦配祀觀音、王母、龍母及列聖,
神像下設有消災壇,祭祀無常和白虎。
龍母廟和海心島 龍母廟主祀龍母。
相傳龍母為秦代晉康人,豢養五龍,秦始皇曾派專使禮迎。
他本領非凡,能耕能織,能漁能牧,能醫能護,執仗護航
,普濟蒼生,後人因此立廟紀念。
龍母的影響遍及珠江流域和海外華人地區。
至今,土瓜灣龍母廟的起源已難以考究,
但往日大量漁民和水上人家會專門參拜,祈求出海平安。
而龍母廟外所在的海心島於五、六十年代,乃是著名的旅遊度假勝地。
海心島座落於九龍半島東南、土瓜灣浙江街對出約三百米海面。
島嶼面積不大,十來分鐘便能走遍全島。拾級而上,可見一塊「魚尾石」,
像鯉魚尾巴翹出水面,傳說情侶拜此石便能有美好姻緣。
島上有中式小亭台,可以盡覽港島和鯉魚門景色。
此外,島上有幾家專門煮烚蚌和東風螺的餐廳,
小小的島上地面全是蚌殼螺殼。
每逢假日,大量遊人、漁民於碼頭乘搭小艇從浙江街到海心島,
拜魚尾石、看風景、吃蚌螺,熱鬧非常。
當年,坐艇去程不收費,回程船費三毫,而一碟炒蜆僅僅五毫。
直至1964年,港英政府為了發展土瓜灣的工業,進行填海工程,
海心島被夷平、龍母廟被拆,昔日的小島不復存在。
於1970年代,賽馬會出資在原來海心島位置興建海心公園,
保留「魚尾石」和亭台,但往日遊人的笑語盈盈不再,
只是偶有長者於公園晨運。而龍母廟則被移到天后廟旁,
被周圍街市的吵雜聲所淹沒,寂靜無聲。 一個時代終結。
留言列表